心臟支架可分解 醫師同背書

李昀澔 2014/04/08 20:17 點閱 5987 次
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可分解式心臟支架不會像傳統金屬支架一樣長留體內,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患者使用。(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提供)
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可分解式心臟支架不會像傳統金屬支架一樣長留體內,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患者使用。(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新式心臟支架植入2、3年後會逐步分解,既能維持血流暢通,也不會改變動脈結構。」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方志元8日出席介紹可分解式心臟支架活動時強調,國內已有70餘例手術成功病例,患者再度發生動脈狹窄、心臟病發及猝死的比例都很低。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也指出,可分解支架不會長留體內,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患者使用。

【支架撐開阻塞血管】
全台每年有逾1萬5千人死於心臟病發,光是今年2月寒流期間,就有150餘人疑似因冠狀動脈心臟病導致心肌梗塞而猝死;振興心臟內科主任殷偉賢表示,大於45歲的男性、55歲或停經的女性,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群,若運動後出現前胸後背疼痛、呼吸急促、盜汗,甚至洗澡時有心絞痛等症狀,就需格外注意,而目前治療心臟動脈栓塞,多採心導管植入心臟支架治療。

黃瑞仁指出,最早治療心血管阻塞係採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但術後3至6個月,動脈「再狹窄率」高達3至4成,於是改用心導管植入不鏽鋼或合金製成的金屬支架,約有25%的患者會再度狹窄,後來又研發出塗藥支架,也就是在金屬表面塗上一層微量的免疫抑制藥物,持續滲入周圍血管壁組織,防止血管細胞及周圍平滑肌細胞增生而阻塞血管,將再狹窄率降至10%以下。

【新材質取代金屬】
「塗藥金屬支架還是會導致部分患者血管發炎,且多少影響血管原本擴張的能力,」方志元表示,約有2至5%的患者在裝上金屬支架1年後,會發生突發性的動脈狹窄,醫界多認為與金屬材質有關;此外,植入後血管內皮細胞會逐漸包覆支架,就無法再取出,但患者體內常有多個支架,若支架間發生再狹窄,只好採繞道手術重建血管,既麻煩、風險也高,因而催生可分解式支架問世。

「像外科手術縫線,或骨科使用的骨板及骨釘,都已改用可分解的材料。」黃瑞仁解釋,新式支架由聚乳酸類生物材料製成,植入2、3年後會自動分解為二氧化碳與水,被身體代謝。方志元指出,全球已有800餘例新式支架成功病例,患者再狹窄比例低於2%,植入1年後心臟病發或猝死等不良反應比例約為5%,且支撐血管及暢通血流的效果與傳統塗藥支架相同。

【健保尚無給付】
黃瑞仁強調,考量新式材質的支撐能力略遜於金屬,因此動脈血管鈣化太嚴重的患者不適合可分解式支架,此外新式支架略厚於金屬,所以血管彎曲程度偏高的患者也不適合。

目前健保有條件式給付安裝傳統金屬支架,塗藥支架則要價約新台幣7至8萬元,健保僅給付1萬7千元;新式可分解支架全球有約16家廠商開發,自費需10至11萬元,仍屬較昂貴的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