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的虛與實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4/03/31 18:21 點閱 2504 次
那種在內心深處斥責「不按讚」同學不愛國的意識,正是自由主義要對付的「民主躁動」。(photo by 譚凱聰╱台灣醒報)
那種在內心深處斥責「不按讚」同學不愛國的意識,正是自由主義要對付的「民主躁動」。(photo by 譚凱聰╱台灣醒報)

有參與學運的學生問我:「台灣的大學生真的沒救了,國難當頭還這麼冷漠!」我回應他:「你知道「不按讚」也是一種意見嗎?除非你可以確認自己的臉書內容有超越的正當性,不然,別人不按讚並不表示他是錯的!」

民粹主義(populism)雖然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但是,它的限制就在於「全意志」(general will)的神祉化是由誰來決定?盧梭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事實上也同時提出「人民意志」(will of all)來對應,他認為有一個「不會犯錯,像神諭一樣的全意志」存在,但是大多數的時刻,我們都在爭奪彼此之間早已到手的「人民意志」,問題是誰能代表那「全意志」?

【完美制度不存在】
因此,民主社會中的各種主張,能否成為一個具有神諭性質的道德論述,第一步是取決於是否存在一套制度,將這個全意志給不偏不倚地展現出來;老實說,社會選擇理論(social choice theory)在過去近一甲子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的「完美制度」並不存在。因此,我的老師威廉‧瑞克(William H. Riker)在他著名的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民粹主義能否在道德上具有強制力的論述,取決於是否存在一個由投票所產生的全民意志,如果投票無法展現這樣的意志,這種道德上的強制力就會馬上消失了,因為全民意志並不存在,如果人民意志表達得模糊不清,他們無法設立法律讓自己得自由。民粹主義的失敗並不在於它道德上的錯誤,而是它根本是一個空殼子!」

如果民粹主義是一個空殼子,那我們的民主到底是在玩甚麼呢?有趣,這是討論「自由主義」真正精神的時機。或許大家以為,定期投票、三權分立、依法行政、言論自由等等民主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讓程序上可以出現一個「神諭的民意」。

【災難的黃袍加身】
但是在瑞克這一派的自由主義者眼中,由於全意志是一個具有「隨意性」與「不穩定性」的民主概念,自由主義下制度性的「攔阻」,其目的是要讓諸多「自認是全意志」的聲音,可以不要太快黃袍加身,因為,那通常也會是一種「災難」的!

那種在內心深處斥責「不按讚」同學不愛國的意識,正是自由主義要對付的「民主躁動」。各位也可能不知道,美國憲法歷經兩次會議才真正成形的過程中,民粹主義所帶來「不穩定性」壓迫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786-1787年一名退伍的軍官,在剛剛獨立的美國掀起為期一年的Shays Rebellion農民暴動,當時美國政府雖然將人先抓起來,但後來全部都釋放了。

【人民自已威脅自己】
這次事件在以資產階級為主的制憲會議上,讓參與制憲的各州代表們,很快形成具有共識的憲政思想:「保護財產權(property rights)與個人自由,免於國家以及民粹躁動人民的侵害」,而當時威脅這兩項人民幸福真正的源頭之一,居然就是民粹主義下的農民暴動,是人民自已也會威脅自己呀!

為何當時美國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會說下面這一段公共行政學生近幾年非常愛引用的話,人民財產權與個人自由的威脅有兩個來源,一是政府,另一就是民粹躁動的「另一群人」!

「人們如果是天使,那就沒有成立政府的必要。如果天使治理著人類,就沒有必要對政府有外部或內部控制。政府的設立,乃是由平凡的人們管理著平凡的人們。因此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必須首先讓政府能管理被治者,接著是要求政府能控制自己。」

有時想想,真要感謝學運,因為,這些複雜的理論在承平時期課堂上用,學生大多在半睡眠狀態下想「這個國考應該不會考吧...」,現在,學運同學心中對不按讚者的憤怒,居然就是兩百多年前美國總統麥迪遜立憲所要對付的民粹躁動,這學問的真實感,應該是會持續很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