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風起 波麗士大人難為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3/25 18:51 點閱 2984 次
員警受傷卻未被媒體關注,對警察、警眷並不公平。 (photo by keroroTW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員警受傷卻未被媒體關注,對警察、警眷並不公平。 (photo by keroroTW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一夜的佔領與驅離,這場變調的太陽花學運並未提升台灣的民主。驅離行動中,學生與警察多達百餘人受傷,造成政府、學生、民眾三輸的局面。部分媒體競相以警察「鎮壓」學生、「流血」、「濺血」、「染血」等聳動標題報導事件,對執法的警察少有正面評論,顯然不公。

對警政署調集優勢警力強制驅離佔領行政院的民眾,造成多人受傷,反服貿黑箱團體的律師團將對行政院長江宜樺、警政署長王卓鈞、台北市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提出殺人未遂、重傷害告訴,也將針對個別員警進行蒐證,追訴刑事責任。

【可疑畫面待釐清】
持平而論,電視呈現的流血畫面,是否為警察在行動執法過當或蓄意造成,尚待檢察官根據警方和提告者提出證據加以釐清,在此之前,任何指涉性的言詞都不具意義,甚至有挑撥之嫌,造成警民對立。

警察根據集會遊行法對不服從解散命令者,得進行強制驅離。綜觀政院這場驅離行動,對照警方處理1988年「520農民運動」時的激烈衝突,確實柔性許多,也相對節制,且依勸離、抬離、驅離的行動準則進行,過程中難免因抗拒、推擠、衝撞,導致學生受傷。但驅離(forced to leave)與鎮壓(suppress),不論是對象、手段與使用警械都有不同,學生既非暴民,佔領也尚未達暴亂程度,媒體偏頗使用「鎮壓」一詞,直叫波麗士大人太沈重。

【非暴力抗爭的真義】
學運領袖不斷強調「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事實上,對不公義的制度發動非暴力抗爭,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消極的非暴力抗爭,是以示威、靜坐、遊行方式進行,如紅衫軍的「反貪腐」、「1985公民行動聯盟」的「凱道送仲丘」。

積極的非暴力抗爭則包括罷稅、罷工、罷課、罷免等抵制活動,如甘地的「不合作運動」、金恩的罷車運動。以此檢視此次佔領行政院之舉,包括打破門窗、進入公家單位、破壞公物等,非但誤解非暴力抗爭的本質,也誤用「非暴力」以正當化其抗爭手段。

羅爾斯(John Rawls)雖主張非正義的法律和制度,不論如何有效,都應加以改革或廢除,並不贊同採行暴力抗爭手段訴求改革,暴力行為會使得抗爭難以獲得公民認同,同時也會糢糊抗爭的焦點。佔領行政院已偏離非暴力抗爭本質,警方為排除障礙勢必動用強制力,才會導致警民在對立的氛圍下爆發衝突,付出更多社會成本。

【需冷靜思考下一步】
如今,驅離造成警民受傷已是事實,參與學運者該沈澱心情,冷靜思考下一步怎麼走,群眾既是盲目的,領導者就有義務避免更大的傷害,帶領追隨者走出困境。非暴力抗爭演變成佔領行動,已超過比例原則。

身為執法者,又被賦予「人民褓姆」形象,脫下制服,警察也是尋常百姓。面對抗爭,員警既要受命驅離,又必須顧及學生安全,拿捏之間確有無奈與難處,但員警受傷卻未被媒體關注,對警察、警眷並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