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監控風暴 歐巴馬改革NSA

邱慕天 2014/01/18 03:37 點閱 3245 次
國安局監聽風暴經歷了半年多的爭論,總統歐巴馬在美國東岸時間18日上午發表關鍵演說。(photo by 影片截圖)
國安局監聽風暴經歷了半年多的爭論,總統歐巴馬在美國東岸時間18日上午發表關鍵演說。(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美國國安局監聽風暴經歷了半年多的爭論,總統歐巴馬終於在美國東岸時間18日上午發表了監聽改革計畫。他重申,政府進行情報收集的目的,不在於侵犯小民的權益,而是為了國家安全及反恐。未來,他將使這套監聽流程更嚴謹和符合法規。但美國媒體社論批評歐巴馬的這套改革說詞如此避重就輕和不情願,反而顯得爆料的史諾登「一直在做對的事」。

針對「吹哨者」史諾登洩漏的美國國安局「非法竊聽」疑慮,半年來從未正面回應的美國總統歐巴馬18日終於站上火線,倡導一系列的改革。他在美國東岸時間上午11點於華盛頓的美國司法部總部發表演說。《台灣醒報》記者歸納演說中七項改革要點:

【下令規範監聽行為】

首先,歐巴馬已下達「總統命令」,確保美國政府海內外所有的情報活動與監控行為,都更為妥善地符合規範,在確保美國國安利益的同時,也考量到盟友、商業伙伴,以及人民權益。

第二,針對「外國情報監視法」(FISA),歐巴馬將責成情報局長,每年彙整法官對「帶有廣泛隱私權爭議」意見,並向他和國會報告。

美國1978年通過的FISA,提供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等情報單位一套標準程序,可以合法地對間諜或恐怖主義活動的嫌疑進行數位資料或人身搜索。美國司法部創建了「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用以處理這套程序。

如今歐巴馬有意將部分法院專業意見攤在陽光下,使監控行為的司法合法性可被公開驗證,他表示,國會方面將會成立「特別小組」,為大眾瞭解這些FISA個案涉及的隱私權爭議。

第三,美國仍將持續收集涉及美國國安情報的外國通訊活動,歐巴馬保證會讓資訊收集的過程更為嚴謹;尤其是以此「大義」名義下「不小心」收集的通訊情報,日後都會更嚴格限定何時、何種情況下才能存取和調閱。

【不應無止境的監控】

第四,FBI有時會以國安遭受威脅為由,向網路公司強索個資,而個人卻不知情。

由於國安戰略需要,歐巴馬認為不告知當事人的做法仍為繼續進行,但強調一旦目標的威脅解除,「就不會無止境地偷偷監控」。這些公司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將美國政府向他們索要個資的大略資訊(如次數)公布出來。

第五,歐巴馬計畫改革讓美國政府掌握大量民間通訊數據的現行做法。然而,歐巴馬承認這項改革目前仍有諸多困難。一方面要讓民間公司或第三方成為數據的擁有者,一方面又要讓美國政府需要時可以取得,可能導致民間公司必須修改資料收集和保存方式,進而使他們遊走在侵害隱私權的界線上;至於若由第三方握有這些全部數據,則確保他們的公信力、合法性、客觀性,則仍是一大障礙。

【不用偷聽得外交情報】

第六,歐巴馬宣布,過去和恐怖組織聯繫「三標準差」的監聽收網範圍,將縮小到「二標準差」的收網範圍。並且收集來的資料,只有在FISA法庭或是緊急狀況下,才會使用。

第七,針對美國也監控盟國元首的通訊資料,歐巴馬強調,他希望重建信任,讓各國元首相信,他不會用偷聽的方式來得到外交情報,而是會「親自致電詢問他們」;監聽各國元首的行為,只有具備「明確國土維安目的」時才會進行。

最後,演說中所提到的改革,歐巴馬強調都將立刻命專人執行,包含外交與情報的溝通與改革,將由一位聯邦資深官員負責,以及隱私權保障,將任命一位白宮資深官員監督。

歐巴馬總結,過去數個月來頭條爭論與外交風波給予了一個重大的啟示,意即信息時代的「海量資料」將如何處置,是一個需要國際協定的重大倫理議題,在保障信息自由流通的同時,也使隱私權、個人與國家安全獲得保障。

【媒體反應不佳】
演說結束後不到半小時,美國媒體《Mother Jones》便刊登即時社論,得到《BBC》引用。該評論指出,歐巴馬的說詞「很弱」,許多改革重點只有含糊的方針而沒有明確做法。

《華盛頓郵報》事前認為本場演說值得關注之處,是他是否會提「史諾登」之名,而《Mother Jones》評論員莊姆表示,歐巴馬藉由在演說中完全忽略史諾登,來證明「無論有沒有史諾登洩密,他都會進行改革」,但歐巴馬避重就輕的內容,顯示史諾登才是促成今日這些國安監聽改革的最大功臣。

莊姆認為,為了讓改革持續深化,即使史諾登的爆料行為並不討喜,美國人仍應支持。

延伸閱讀:《華盛頓郵報》刊載歐巴馬1月17日國安局改革演說的全文英文騰稿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full-text-of-president-obamas-jan-17-speech-on-nsa-reforms/2014/01/17/fa33590a-7f8c-11e3-9556-4a4bf7bcbd84_story.html?hpid=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