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談判有爭議 公聽會上遭抨擊

邱惠恩 / 記者 2014/01/02 18:04 點閱 2556 次
服貿公聽會上,民間團體輪番上陣抨擊協議內容。(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服貿公聽會上,民間團體輪番上陣抨擊協議內容。(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黑箱作業、重啟談判!」30個民間及產業代表團體出席2日兩岸服貿協議公聽會,抨擊協議過程黑箱、憂心開放項目致言論自由倒退、無實審的法源依據。各團體代表更輪番上陣,直指政府想以「拚經濟」一詞通過審查,太過草率粗糙,呼籲儘快透明化協議內容,制訂完善的配套措施。

兩岸服貿協議中,陸方開放80項,我方開放64項,經建會說明,已努力爭取到最佳利益。報告調查顯示,國內整體服務業產值占GDP的7成,估計將增加3.9至4.28億美元,創造近1萬多個就業機會。強調陸資來台須遵守我國法律,不開放陸方勞工,不致發生低價競爭、排擠國內就業市場的負面影響。

「兩岸服貿協議從簽訂至今都是黑箱作業」,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質疑,「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資料,是國內服務業者了解自己所經營的行業,是否被列入開放清單、適用哪種法規的必備資訊,也能評估產業受到衝擊的程度及範圍,簽訂協議已逾半年,遲遲未見相關內容,明顯有黑箱作業。

「印刷涉及一種文化生存、人民精神思想塑造的過程,影響到台灣人民的所思所想。」賴和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批評文化部的評估報告太過粗糙,沒有文化影響評估,只有事後補償措施,顯然對文化內涵無感、狀況外。

針對印刷、展覽、攝影等項目,台灣印刷工會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吳朝陽、導演閻鴻亞等人共同表達憂心,大陸將印刷列為特許行業,若開放陸資,恐影響台灣言論,印刷利基也不大,不得不質疑開放背後的意圖。

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黃國昌抨擊,沒有兩岸協議簽訂審議相關法源依據,立法院審議只是虛審。行政院於去年6月27日將全案交由立法院「備查」,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明訂超過3個月而未審查完成,視同審查完畢。雖立院決議「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但其決議並無法律效力。

公民覺醒聯盟發言人王孝成說明,多數民間團體並不反對兩岸開放市場、活絡經濟,主要是政府報告書的說明內容,只見數字、不見政策,只有利沒有弊,僅以「拚經濟」一說,難以回應民間監督團體的質疑。呼籲儘快透明化協議內容,制訂完善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