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勸:熱心公益 帶來幸福感

李昀澔 2013/12/23 20:35 點閱 3079 次
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陳文良表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民眾,對社會各面向的滿意度,都略高於消極或全無作為的民眾。
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陳文良表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民眾,對社會各面向的滿意度,都略高於消極或全無作為的民眾。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參與公益活動,能使大環境獲得改善,因而提升民眾社會滿意度。」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陳文良23日公布「公益幸福有感大調查」結果時指出,積極參與捐款、志工、公開發表評論、參與遊行等公益活動的民眾,普遍對社會現況滿意度較高,且認為透過自身參與,能有效改善現狀。

聯合勸募與東方快線市調合作,針對1538名網友進行線上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健康層面的社會滿意度最高,在滿分10分中達到5.65分,但包括環保、政治司法、教育等滿意度都不足5分,經濟滿意度更敬陪末座,平均僅3.99分。民眾心目中普遍理想的社會遠景,是希望縮小貧富差距、使人人得以發揮工作價值,並讓老弱婦孺都能得到妥善照護。

該份問卷將捐款、當志工、公開發表評論、參與遊行等,定義為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表現;上網「按讚」、參加網路社群,以及完全無動於衷,則是參與公益活動的消極態度。陳文良指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民眾,對社會各面向的滿意度,都略高於消極或全無作為的民眾。

儘管多數民眾對經濟現況感到不滿,且認為政府及各大企業應該負起改善責任,但有68%的受訪民眾表示,「每個人都應該為教育問題盡心盡力」,而事實上民眾針對教育類議題投入捐款、志工等公益活動的比例,也較其他社會面向高,包括供應貧童營養午餐,以及改善偏鄉弱勢學童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都是不少民眾選擇參與的公益活動。

有趣的是,該調查顯示單身且無小孩的受訪者,投入公益活動的比例較高,但捐款者卻以中高年齡層為主;陳文良解釋,社會經濟地位確實影響捐款行為,但不代表年輕人沒有捐款意願,在聯合勸募推出「月捐500元」的小額定期捐款活動後,也「開發」出年輕捐款族群。「參與公益活動是一種漸進的行為,」陳文良說,「年輕人透過網路瞭解議題、加入社群、參與討論,並成為潛在的捐款者。」

聯勸表示,原訂今年11月起至明年2月募得新台幣1億元,但目前僅達3千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百萬元,仍有賴各界及民眾發揮愛心,持續捐助弱勢。

延伸閱讀:聯合勸募活動「旺福挺公益,愛心巴士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