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火山下 泰式民主的悖論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2/12 09:41 點閱 1824 次
(photo by 網路截圖)
(photo by 網路截圖)

泰國的民主就像一個充滿情緒、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始終無法脫離叛逆期。反政府運動更像一座活躍的活火山,蓄積融熔物質,隨時等待下一次熱力對流作用而爆發。

咄咄逼宮的示威領袖素帖(Suthep Thaugsuban)與退無可退的總理盈拉(Yinglak Chinnawat),激盪出泰國政局的火花。面對「最後審判日」,盈拉為安撫政治騷動,宣佈解散國會,在60天內舉行大選,內閣進入看守時期。

但是,持續一個多月的街頭示威抗爭,只是在慶祝泰皇蒲美蓬生日前後暫停,表達對王室的尊重。之後,即使盈拉希望抗議群眾停止抗爭,並利用選舉制度選出新政府,已無法滿足蘇德建立非民選人民議會(people's council)的訴求,14萬民眾再度走上街頭,要求盈拉在24小時內下台。

反對陣營無視盈拉解散國會之舉獲得泰皇背書,仍執意推動不經民選的「人民議會」,最終在「終結塔克辛體制」,顯示當前泰式民主陷入民主體制與威權政治的泥淖。

年邁體衰的泰皇是否仍如往昔,在「君主立憲」政體下,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威具有泰國政治的最終仲裁者與政權合法性的授予者的威望,發揮穩定政局的力量,直接影響泰國能否繼續「尊王」,並界定軍方在政爭扮演的角色。「不尊王」的結果,將賦予素帖與軍方介入的想像空間,則泰國政局將永無寧日,曼谷街頭不再是觀光景點,而是政府與人民激戰的場域。

泰式民主走到今天的光景,泰皇蒲美蓬雖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威,但「民粹」與「軍事政變」卻是最大的致命傷,雖有民主之名,離杭亭頓(Samuael Huntington)定義的民主鞏固之路尚遠。

2006年,民選且具國會多數席次正當性的塔克辛政權因遭軍事政變崩解,塔克辛流亡海外,泰愛泰黨解散,「人民力量黨」與「為泰黨」分別在2007與2011年贏得國會大選,由塔克辛的妹婿宋猜與么妹盈拉分別出任總理。以「黃衫軍」為主體的反塔克辛群眾運動,受素帖誤導與利用,成為「非民選政府體制」取代民主選舉的街頭抗爭主力,「人民力量」反而質變為摧毀民主體制的「民粹」。

如今,盈拉的讓步只是短期解決方案,難保民主黨人不會遵守民主規則行事,再號召群眾重返街頭埋鍋造飯。

泰國政局演變至今,即使盈拉將她的政治生命交付60天後的大選決定,也無法解決政治亂象。任何繼任人選只要有另一方反對,都會人民蜂起,走上曼谷街頭,以「人民政變」之名,壓迫執政當局妥協、就範,泰國無異是21世紀民主運動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