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的天空很政治-經國號問世25週年有感

何義成 / 文字工作者 2013/12/11 09:32 點閱 3301 次
今年十二月十日為國產經國號戰機原型機問世25週年,經國號戰機在空軍三種一線戰機裡成軍最早,至今只發生過五次失事。圖為經國號戰機展示一景。(photo by king.f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今年十二月十日為國產經國號戰機原型機問世25週年,經國號戰機在空軍三種一線戰機裡成軍最早,至今只發生過五次失事。圖為經國號戰機展示一景。(photo by king.f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今年十二月十日為國產經國號戰機原型機問世25週年,經國號戰機在空軍三種一線戰機裡成軍最早,至今只發生過五次失事,與外購的F-16A/B戰機,在接收前兩年內就摔掉4架紀錄相較,經國號機隊飛安紀錄表現誠屬難能可貴,也不會比由另一個航空工業先進國瑞典研發,與經國號為同一世代產物,同屬輕型戰機,至今也發生過五次失事的JAS 39 GRIPEN遜色 。

【經國號曾超越印韓】

相較於單引擎的F-16或MIRAGE 2000-5戰機,經國號雙引擎構型設計,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可謂安全係數較高的選擇。

相較於印度HAL航太集團花費超過4分之1世紀時間,自行研發TEJAS輕型戰機,卻因好高騖遠盲目追求自製率,雖引進美,法,以色列,俄等航太先進國家技術,至今仍無法正式服役,經國號研發生產個案從科際整合與專案管理能力角度看,誠屬值得肯定的科技成就。

【自我放棄 被韓超越】

經國號被挑剔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短,載重量小等罩門,實乃出於美國片面設限的非戰之罪。但以世界各國軍用機通例,與航太科技進展趨勢看,平均服役時間已有十多年的經國號機隊,也到了該執行更新升級與機體延壽方案之際。

航太產業原是少數我國遙遙領先南韓的產業領域。航發研製自強號噴射教練機時,南韓才剛開始組裝F-5E/F,經國號原型機試飛成功時,南韓自製的KT-1初級教練機還在製圖板上,當時兩國航太產業與科技水準差距至少有廿年以上。

但李登輝前總統執政時期偏好外購戰機決策,使經國號產量減半,漢翔產能與研發人才流失,部分曾參與研發經國號技師,甚至被南韓KAI網羅;他們研發的T-50先導教練機,在美國政經影響力加持下早已進軍國際市場,甚至已出售給印尼與菲律賓,更使南韓航太產業有後來居上之勢。

【亡羊補牢 猶未晚矣】

南韓的KT-1螺旋槳初級教練機,不僅外銷至印尼,更外銷至北約會員國土耳其與中南美州的秘魯。 KAI航太產業集團更聲稱要成為世界前十位,南韓政府與軍方大力扶植本國產業的企圖心 ,與台灣這4分之1世紀以來,扶植本國航太產業態度消極相較,實有天壤之別。

軍備研發生產是最具備在地化與內需特質的科際整合火車頭產業。國產軍品最大優點,在於能根據本國防衛需求,持續提升性能與更新次系統,不像外購武器,從後勤保修到性能升級,全得看賣家臉色,國家安全受制於人。

國造軍品受限於國際政治因素難以外銷,研發生產單位成本高昂,政策大方向應較為注重持續性與穩定性,使本國產業在既有基礎上生存發展,落實軍備自主,與國民經濟產業升級相結合。軍事投資用在投資回饋幫助本國產業生存,才是真正在拼經濟,裨益國民就業機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國家安全不可一廂情願寄託在美國軍售。政府應當藉由自力研發生產武器系統等軍品,創造周邊產業附加價值與國民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