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美中俄在中亞的博弈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2/10 09:43 點閱 2232 次

中國戰略中心向歐亞轉移,俄羅斯意圖恢復前蘇聯對中亞的控制,而出現一個控制中亞的強權國家更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於是,中亞正在形成地緣政治上的潛在競爭。

中亞對全球政治經濟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地緣政治上與中、俄兩大歐亞大陸強國接壤,而且是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直接牽涉到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歐洲,以及美國等重要國家的權力互動。

第二,豐富的能源資源。其中,裡海沿岸三個能源大國─亞塞拜然、土庫曼、以及哈薩克。烏茲別克位處土庫曼至中國輸氣管道要衝,居中亞區域地緣政治幅輳,更是中亞地緣戰略心臟。地緣政治與能源資源這兩項基本因素,使中亞註定成為全球強權關注與角力的場域。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學者彼得森(Alexandros Peterson)認為中國是目前中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外部力量,但中國對中亞卻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帝國」(Inadvertent Empire)。彼得森的觀點只說對一半,中國在中亞修建鐵路、公路、能源、通訊基礎設施,從高加索到歐洲,中國正在悄悄占領中亞。

【中、俄在中亞的布局】
中國對中亞不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帝國,而是以新疆維穩為目的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藉打擊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以及分離主義等勢力之名佈局中亞,並逐漸轉化成經濟合作的關係,從而取得能源和原物料。

俄羅斯總統普丁認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莫斯科必須恢復前蘇聯對中亞的控制。2011年10月提出建構「歐亞聯盟」的構想,通過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歐亞經濟共同體和獨立國協自貿區,建立一個由克里姆林宮主導的環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共同體,最終塑造為歐亞地區的核心力量。

中亞諸國自1991年獨立以來,被捲入歐亞大陸內奧的地緣政治角力,導致整個中亞的變遷與發展,受到外部強權的影響。俄羅斯與獨立國協深厚的歷史關係,雖一度在中亞失勢,而今,莫斯科正逐步強化掌控力度,重返中亞舞台。

【三大強權的角力】
美國計畫2014年撤離阿富汗,將戰略重心轉移到東亞,美中無可避免競逐西太平洋霸權,屆時俄羅斯將以俄中聯手主導中亞安全秩序的「上海合作組織」重返中亞,替補留下的權力真空。

事實上,從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後,中亞五國成為中國的「後院」,北京的「能源外交」也獲致相關成果。隨著中國增加對中亞的投資,逐漸打破俄羅斯對中亞油氣資源的壟斷,一則削弱俄羅斯的政治影響,二則減少中國對俄羅斯能源的需求,產生新的戰略平衡。

展望未來,美國能否接受俄羅斯獨霸中亞是一回事,但中國已經蓄勢待發,隨時可以介入中亞事務,美俄中等外部強權的政治角力只會讓中亞的情勢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