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攝護腺癌 新抑制劑有效

李昀澔 2013/12/05 19:15 點閱 3555 次
衛福部在2010年發表的癌症報告指出,台灣每年有4392名的攝護腺癌新病患,比起2000年增加超過1倍,是男性癌症的第5名。(photo by artisrams on Flickr)
衛福部在2010年發表的癌症報告指出,台灣每年有4392名的攝護腺癌新病患,比起2000年增加超過1倍,是男性癌症的第5名。(photo by artisrams on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攝護腺癌將不再是「老男人」的剋星!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有將近4千4百人罹患攝護腺癌,超過9成的患者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有1千1百人因此喪命。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歐宴泉指出,過去在手術、去除雄性素療法及化療失效後,患者就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但今年通過衛福部核准的「新型雄性素合成抑制劑」,可望改善此一現況。

衛福部在2010年發表的癌症報告指出,台灣每年有將近4千4百名的攝護腺癌新病患,比起2000年增加超過1倍,是男性癌症的第5名,而2011年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也顯示,每年有將近1千1百名患者死於攝護腺癌。「60歲以上患者占了9成,」歐宴泉指出,「最可怕的是,35%的患者確診時已是第4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膀胱、直腸、淋巴等部位,使治療變得很困難。」

「過去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是去除雄性素,包括藉由外科手術切除睪丸。」高雄榮總外科部主任吳東霖表示,通常切除睪丸後病情就能獲得控制,但不超過2年就又會惡化,接下來的標準步驟就是化學治療,只是一旦化療失效,病患就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只能採取緩解症狀的支持性療法,「或是安寧治療,」吳東霖說,「也就是等死」。

「雖然我是醫生,但我也是人啊!」轉移性攝護腺癌病友、資深醫美醫師方吉朗在5年多前確診為第4期攝護腺癌,回憶起一再失敗的化療經驗仍餘悸猶存,「我心裡其實很慌張,因為化療拖了很久,病情卻持續惡化。」方吉朗在1年半前接受臨床藥物測試,開始服用一種「新型雄性素合成抑制劑」,他現在可以看診、購物,生活已漸漸回到正軌。

歐宴泉指出,該新型雄性素抑制劑在2011年時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核准,主要作為化療前及化療失效後的替代藥物,我國衛福部目前則准予用於化療失效後自費使用,一個月藥費將近11萬5千元。「切除睪丸後,腎上腺就成為雄性素的主要來源,另外攝護腺癌細胞本身也會分泌雄性素,」歐宴泉解釋,「新型雄性素抑制劑可以針對睪丸、癌細胞、腎上腺等3方面,全面阻斷雄性素合成。」

通常接受化療後,有近7成的患者病情可獲得有效控制,但仍有約3成的患者,可能因為年老、抵抗力差等因素,出現攝護腺腫瘤指數PSA持續上升,無法受化療抑制,或持續出現骨頭疼痛、腫瘤增大,甚至產生新腫瘤等現象;歐宴泉強調,還有部分患者一接受化療就會產生白血球大量減少、細菌感染、敗血症等嚴重副作用,這些過去缺乏合適療法的患者,都將受益於新型雄性素抑制劑。

「藥廠於2011年時,在台大、榮總、中國醫、長庚等醫院,找來30位轉移型攝護腺癌患者,進行亞洲區的臨床試驗。」吳東霖指出,有18位患者的PSA平均下降77%,其中11位患者的存活期比傳統療法多出4.6個月;更重要的是,超過半數的患者表示骨頭疼痛感降低,意謂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骼造成的骨折、神經壓迫、永久癱瘓等問題也大幅減少。

吳東霖坦承,新型雄性素抑制劑仍具有部分副作用,但包括高血壓、水腫、低血鉀等症狀,比起攝護腺癌本身較輕微,也都能透過其他藥物加以控制;但臨床上也發現部分患者有肝指數上升的情形,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是否為新型雄性素抑制劑造成,但吳東霖推測與腫瘤轉移至肝臟關聯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