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溫情與學者的傲慢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3/11/29 09:47 點閱 4605 次
真正偉大的學者和思想家,不是躲藏在修道院或像牙塔中,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圖為台灣夜市一景。(photo b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真正偉大的學者和思想家,不是躲藏在修道院或像牙塔中,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圖為台灣夜市一景。(photo b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清華大學校長候選人彭宗平宣稱:「我們要培養一流人才,行為舉止一定是要不一樣的。教育要成功,是要培養到你到外面夜市吃飯你會無法忍受,這樣才是教育成功。」

【何謂公共知識份子】
此言論讓我深感詫異。以前不知道現任元智大學校長的彭教授的履歷,仔細一查,才發現他是留美的材料學博士。在學科細化、隔行如隔山的今天,彭教授的學術水準不是我所能評定的,但他以上這番言論卻顯示,他既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學校長,也不是一位「愛人如己」的公共知識分子。

與彭教授的看法不同,我不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不去夜市吃飯的「高等人士」和「精英人士」。真正偉大的學者和思想家,不是躲藏在修道院或象牙塔中,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常常穿著睡衣到普林斯頓鎮上的小食攤買熱狗吃,他並不覺得這種行為與自己身份不符。無法忍受夜市的彭教授,總不會比愛因斯坦更偉大吧?

【美味的夜市文化】
夜市是台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到台灣訪問時,每到一地,必去夜市品嘗美食和體驗庶民的生活。正如美食家焦桐在《台灣味道》一書中所論,台灣最好吃的、在地的、古早味的東西,不在豪華的星級酒店裡,而在簡陋的小攤上。

這些小攤上的食物,不僅美味,而且有人情之美、有家族傳承。有的一對夫妻經營一個小攤,養大了全家的孩子。還有的大學畢業生回到老家,繼承父母的小攤,讓小攤煥發生機。在我看來,小攤蘊含了一種堅韌、勤勞的信念和精神,是台灣彌足驕傲的希望之光。

【學者的傲慢】
彭教授的言論,充滿了學者的傲慢,以及對普通勞動者的鄙夷。法國思想家西蒙娜•薇依説過:「完全的人類文明要以體力勞動為中心,體力勞動在這種文明中應具有最高價值。」她一邊從事教育工作,一邊到工廠和農莊與工農大眾一起勞動,正如她的老師、法國哲學家阿蘭所説:「為了教育人民,不如説是要和人民結交,反對人民不喜歡的達官顯貴、學術巨匠何名人顯要。」

耶穌當年選擇的職業是卑微的木匠,而不是高貴的拉比,若是彭教授穿越到耶穌的時代,與耶穌相遇,一定對耶穌不屑一顧。

彭教授的傲慢,是一種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的本能,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現代高等教育的偏差形成的思維定勢。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有一位教授對學生説,你們畢業十年後,如果沒有數千萬的身家,就不要來見我。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難道金錢和地位是唯一的評判標凖?

即便是美國名校的博士,也未必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今天的大學,已然成為培養冷酷而機械的專業人士的場所,偏偏缺少人文教育,也就是何為善、何為真理的教育。

美國思想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魯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精神的衰落,首先從大學教育的衰落開始。他説:「大學是我們這個時代能夠存在共同體和友誼的地方。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政治,與大學形成了難分難解的關係,大學很好地服務於我們,人類事物是它們存在的目的。」他大聲疾呼,大學教育應當讓學生理解善和真,具有同情心和對智慧的渴望。

那麼,誰來實現這樣的大學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