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賽車方向盤專欄】賽事主辦者與參賽者的關係

楊光榮 / 中華賽車會會長 2013/11/29 09:57 點閱 2234 次

賽車是一項非常消耗資源的運動,一個賽會的舉辦不單參賽者在車輛的準備、後勤的支援、輪胎的消耗等都要花上大量的金錢,而主辦賽事者更是在場地租用、工作人員召募訓練、拖吊車輛、救護車輛與醫護人員等的配合待命,每一項都是必要而必須花錢的,因此要主辦一場賽事,財務的規劃是首要的條件,光有熱情而沒有足夠可靠財源,再好的賽會也只是曇花一現。

參賽者事實亦面臨相同的處境,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未決定投入比賽之前,先要探探自己口袋的深度,清楚知道自己的財力到哪裡,才可以規劃要參加哪一種比賽,以及想跑幾場比賽。賽車運動不像路跑,只要有力氣,一雙運動鞋就可以報名了,萬人的路跑一年可以辦個十來場,要辦個一百部車以上的賽事,一年用十個手指頭就可以算完了,但這兩類不同的賽事,它能帶動的背後經濟效益也有天壤之別。

「錢」無疑是賽事主辦者與參賽者的決定性交集,對賽事主辦者而言,他願意投資錢來辦一場賽事,他到底想賺到什麼?如果按目的之不同,我們可以把主辦者分成幾類:

(一) 俱樂部賽事主辦者(Club Organizer):
通常由一群因興趣相同(大部分有相同或相近的車輛)又喜歡賽車的朋友自動結集而成,想參加賽車純粹為了興趣,但求一個「爽」字,常常主辦者也是參賽者的一員,因此辦比賽的目的是享受賽車的樂趣,好玩就好。

在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下,大家分擔必要的主辦賽事成本,在最低的消費代價完成賽車的心願,只要顧好安全性,其他勝負、是否真正公平卻不是那麼重要,更不要想從其中賺點錢了。

(二) 賽車場賽事主辦者(Circuit Owner Organizer):
作為一個賽車場的硬體投資者,辦比賽可能不是一個最能賺錢的項目,很多國外的賽車場主要進帳是靠出租場地予汽車商舉辦常態活動及測試之用,但作為一個賽車場也不能沒有比賽的主辦,因此指標性的賽事仍是必須的。

為了要主辦高水平的賽事,也許要投入更高的營運成本,但對建立賽車場的名聲及帶動其他活動的進駐,顯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具有指標性的國際賽事更是主辦的重點。在直接金錢的收益來看,能收支打平就已經賺到了,如果又能吸引大量的觀眾購買門票進場,帶動更多的贊助,那就是名利雙收的好事了。

(三) 推廣賽事主辦者(Promoter Organizer):
認為主辦賽事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推廣者,主辦賽事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因此以提供服務予特定的消費群,然後從中獲利,則必須視其服務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及滿足消費者的期望來決定其成功與否。
一個成功的推廣者會把賽事作為一個多面相的平台,吸引不同的消費者同時進場,除了參賽者外,其他廣告贊助、周邊活動、媒體轉播等都環繞著賽事主軸來互動,以期達到最大的賺錢效益,因此這類推廣者主導的賽事更接近Event或者Carnival嘉年華會,因此熱鬧、熱鬧再熱鬧就是必須的條件了,由於這類賽事投入媒體廣告及公關的預算都佔非常高的成本比例,因此本身就是媒體業的推廣者就佔有更多的優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四) 賽車會主辦者(ASN Organizer):
作為國家賽車會ASN的中華賽車會,最近幾年已經淡出扮演主辦者的角色,但並非完全不會舉辦賽事,基本上ASN主辦賽事的精神在於執行正規的國際賽及全國級錦標賽,推動新的比賽項目,或者推廣基層級難以收支相抵的賽事,舉辦賽事的目的就是全面推廣賽車運動的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Motor Sports for All」的概念,有些賽事不容易辦好,有些賽事是不符成本,沒有單位願意主辦,ASN認為真有必要且對整個賽車運動的發展是有利的就會投入主辦,然而就成本的考量,不會在賽事直接運作成本外投入額外的媒體預算,因此就媒體宣傳效益而言,也許是較為薄弱的。

作為一個參賽者,如果能瞭解各個不同的主辦單位其舉辦賽事的動機、目的與特性,與個人主觀的參賽目的作一配對,並加入財務的考量,應該可以找到最適合的賽事去參加,錢是重要的,但要在自己能力可以負擔的情況下,選擇最合宜的賽事,如此無論個人賽車生涯的規劃與整個賽車運動永續的發展,才可以達到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