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救災的政治學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1/21 09:55 點閱 1876 次
(Photo by  DFID -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lickr Page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Photo by DFID -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lickr Page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強颱海燕重創菲律賓,國際社會紛紛投入救援行動,包括美國、日本、英國、澳洲、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我國都在第一時間,捐輸、提供物資或派員馳援,展現國際間人溺己溺的人道援助精神。各國在菲律賓重災區的救災任務也折射亞洲地緣政治的新樣貎。

【救援行動獨缺中國】

美國除了提供2,000萬美元的援助,並派遣搭載5000名官兵和80架飛機「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前往救災;駐紮日本沖繩的美軍陸戰隊,也陸續派遣包括C-130運輸機、V-22魚鷹式旋翼機等特殊救難任務的運輸機及旋翼機投入救災行列;日本則派出1000名海軍和軍艦,是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救援部署;英國也指派「輝煌號」航母攜帶3,000多萬美元的救援物資前往菲律賓;我國捐款20萬美元,外加數千萬元物資,調派運輸機和軍艦前往救援。

首波救援行動中,獨不見「和平崛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事實上,中國最初只承諾撥款10萬美元,因國際輿論的壓力,被譏評過於小氣,才增加到150萬美元。此舉卻又飽受國內民族主義者的批評,認為北京政府不應該對中國不友好、甚至敵視立場的國家提供援助,在救助菲律賓一事上簡直裡外不是人。

制約北京不願出手救援的原因,研判應是在黃岩島主權爭議上,中國與菲律賓兵戎相見,且馬尼拉更不顧北京的勸阻,將此案送交國際法庭仲裁,引發中國媒體的撻伐。

救災是有效的外交手段之一,災害應變計畫也是軍隊訓練的一環,美國和日本的積極行動,確實有其外交戰略的考量。

【救災的外交戰略】

歐巴馬政府才因財政危機,缺席峇里島APEC峰會,不僅成就習近平在東協的影響力,更被質疑重返亞洲的決心,以及「亞洲再平衡(pivot toward Asia)」戰略,因國內政治亂象,已欲振乏力,徒具口號。華府藉由大陣仗的菲律賓救援行動,對比北京的小家子氣,歐巴馬釋放出的訊息是,告訴亞太各國領袖,「美國回來了,我們為了你們來到這裡,我們並沒有棄你們而去。」

至於日本,在安倍晉三上任後,一方面加快修改和平憲法的腳步,海外派兵更是修憲的重點;另一方面則在亞太各國家展開外交行動牽制中國。現階段以人道救援之名「出兵」菲律賓,不僅合憲也具正當性,再者,安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遍訪東協10國,更展現其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特別是在APEC峰會期間,以「代理人」之姿,遞補歐巴馬的空缺,穿梭各會議場合合縱連橫不遺餘力。中日間的釣島爭議未決,轉而結合在南海主權問題上與中國有糾紛的國家,如菲律賓、越南等,透過經濟援助和建構安保合作機制,建立「抗中聯盟」來圍堵大陸。

【建立「抗中聯盟」】

北京應該也接收到美日兩國救援菲律賓的政治訊息,美、日的救災行動看在中國眼裡,實在不是滋味。這也是北京後來提高捐款,同時表示民間和紅十字會願意提供援助,準備派醫療團隊前往災區,但還要等到「條件許可」才動身。

一言以蔽之,國際間在菲律賓的救援行動,映照美、日、中三方在亞洲地緣政治的佈局,美國搶救菲律賓的同時,也在搶救亞太諸國對其宣示「重返亞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