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東協角力 北京占上風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1/14 09:34 點閱 2203 次
習李上台之後,半年內與東協領袖直接會面或互動達20次以上,中國加強與東協建立友好關係,以破除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並藉經貿合作收攬東協國家。(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習李上台之後,半年內與東協領袖直接會面或互動達20次以上,中國加強與東協建立友好關係,以破除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並藉經貿合作收攬東協國家。(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凱瑞在東協峰會上呼籲各方藉行為準則集體解決南海問題,但基於安全戰略考量,真正同意華府方案的只剩下菲律賓,北京利用經貿手段在南海議題上又占上風。

【太平洋足容中美】

2010年,前國務卿希拉蕊宣布美國將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戰略在連串與亞太諸國聯合軍事演習,以及提出涵蓋12個APEC會員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中國對美國戰略重心的移轉並非全然無動於衷。習近平「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一席話,把戰略眼光聚焦於太平洋,在南海主權爭議聲中,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回應。

東協更成為美中外交政策對壘的決戰場域,經過峇里島峰會一役,美中在東協激烈的戰略競爭,高下立判。中國通過「東協10+6」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共同建立自由貿易協定。

習近平趁著歐巴馬留下空缺之際縱橫全場,非但成為首位受邀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的外國元首,同時宣布在印尼投資300億元,在此之前並出訪吉隆坡,與馬來西亞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反觀代替歐巴馬出席的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雖極力遊說各國加速在今年底達成TPP協議的目標,但卻招來印尼的反彈,把凱瑞主持的會談,移到官方會場外的飯店舉行。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繼習近平之後出訪汶萊、泰國和越南三國,提出建立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構想。

【「多栽花,不栽刺」】

習李上台之後,半年內與東協領袖直接會面或互動達20次以上,中國加強與東協建立友好關係,以破除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並藉經貿合作收攬東協國家。在高峰會上,李克強強調「多栽花,不栽刺,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中國願與各國簽署《睦鄰友好條約》,並啟動中國─東協自貿區談判,到2020年達到1兆美元的雙邊貿易額。

北京當局正逐步發揮胡蘿蔔效應,實踐「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的外交理念,並直接影響南海主權爭議的解決方案。東協國家都受惠於中國的自由貿易,當然在南海議題上支持北京「直接由當事方協商談判解決」以及中國與東協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論調。

【北京佔南海議題上風】

即使凱瑞在東協峰會上呼籲各方藉行為準則集體解決南海問題,但基於安全戰略考量,真正同意華府方案的只剩下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南海爭端只剩美國與菲律賓支持國際仲裁,北京利用經貿手段在南海議題上又占上風。

美中在東協的角力,無可避免將掀起地緣政治經濟板塊的震波。北京利用華府自顧不暇的情況下,積極增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戰略力道,藉此解構美日、美菲同盟;對比美國投注在中東的積極度,重返亞洲並非戰略優位的情況下,處於震央的台灣,在南海主權的多方賽局中,應避免陷入戰略失衡困境的角度,思考國家安全戰略的平衡點,選擇最佳避險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