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秋香》

邱慕天 2013/11/14 09:46 點閱 2161 次

週二晚上有幸參加了吳乙峰導演紀錄片《秋香》的小型試片會,描述台灣伊甸社福基金會(杏林子劉俠)在馬來西亞結出的種子(秋香的雙福中心),為年輕的身障、心障、更生人,提供特殊教育和職訓,形成美好的夥伴和共生關係,非常平實感人。

秋香是一位1961年在台灣出生的小兒麻痺患者。從小在泥巴上爬行、四肢不斷開刀、出門總遭受異樣眼光和同儕侮辱逗弄,於是只能把自己的心靈和身體深深禁錮在水泥牆內。牆上所銘刻的,就是那個戰後小兒麻痺症在台灣大流行的時代悲慘印記。

幸因得到美籍宣教士瑪喜樂在彰化鄉下保育院事工的扶持,再加上劉俠伊甸精神火炬傳承,秋香的靈魂不但站了起來,更在伊甸事工中結識了來台讀神學後留下的毒品勒戒更生人、大馬檳城華人莊如明牧師,打開了向外散發生命馨香的窗戶。

兩人在90年代初一起回到北馬的檳城開拓伊甸精神的弱勢關懷事工,並在幾年間繼續篳路藍縷地將觸角延伸到中馬的吉隆坡、芙蓉,南馬的柔佛,甚至泰國、斯里蘭卡和東非。這些殘缺卻富有生命力的種子就一個傳過一個,在一個大家庭中彼此幫補:有更生人在外做勞力搬家和資源回收,有身障、心障者在中心內努力學做手工藝品和才藝。

那些正是弱勢生命在基督福音的愛中相濡以沫的真實寫照:一種擴大範圍的、有愛的「家」的展現。

我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過被學校開除、意外斷肢,還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問題。所以十分感同身受莊如明牧師在片中所說,即弱勢問題不外就是「麻煩找我(如太太天生小兒麻痺)、我找麻煩(如自己沒事去碰毒品)」。我們都有一不小心淪為弱勢的可能,但福音的大能卻叫我們在自己軟弱的事上顯為剛強。

平心而論,本片在技術層面上並不是一個討好觀眾的作品。許多畫面並不是在精心「導/演」過的條件下拍攝的;存在諸如運鏡時搖晃、抓行進中的畫面時掉拍,甚至掌鏡者的主觀與「在場/侵入感」太強等種種紀錄片「缺憾」。

但《秋香》紀錄片也是恰恰好在這些「缺憾」的軟弱中,展現她堅韌璀璨的價值和深沈動人。

據聞本片大部分時期的製作都為經費所囿,拍攝團隊卻前後追蹤了主角們長達三年;吳乙峰導演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搭進去拍攝,還做足了田野調查功課。這道菜終於擺盤上桌後,嚐不到一絲重口味的人工調味料,而盡是採摘來食材本身的新鮮;和著「廚師」自己的汗水和靈魂切片,並透過時間的位移熬出的生命色澤與芬芳。